如果说此前拼多多、淘宝的竞价玩法均是以商家端竞价为主,目的是通过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来降低商品的整体价格水位,推动平台在在价格上形成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那么京东指数的创新,就在于引入了消费者自由出价这一机制。
这种双向竞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颠覆了电商平台传统的单向定价逻辑,试图通过增强消费者在商品价格上的主动权,进一步推动价格的下探,并提升用户参与感。
而且京东指数通过技术手段将低价包装为市场博弈的结果、而非简单补贴,或能够缓解商家对于品牌受损的担忧,以及京东身为平台的成本负担。要知道,早期电商的价格战依赖平台输血,但京东指数代表的新模式则更强调供应链响应速度、数据匹配能力,以及商家的价格弹性。
由此京东深耕多年的供应链能力,无疑将会进一步发挥价值。例如在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基础上,京东通过智能供应链可将存货周转天数控制在30天以内,并实现采购自动化率达85%,这些无疑都是支撑其实现动态定价的底层能力。
总而言之,以消费者与商家双向动态定价为核心,京东显然是有意在电商行业的价格战中开辟出一条差异化路径。不过这个设想虽然很美好,但仍有诸多现实的挑战。
例如,较少的SKU便是京东指数当下需要打破的一大阻碍。据了解,目前京东指数覆盖的商品类别及SKU相对有限,部分类目甚至仅有一款商品可供选择。但其想要扩大覆盖品类,就必须解决第三方商家的激励问题,例如采取降低费率、开放流量等方式,但这就有可能会需要付出更多的硬性成本。
而且根据相关规则,京东指数实际上是从部分商家提供的商品中挑选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部分,而非直接展示所有商品的销售主体。但对于商家而言,之所以愿意接受低价,除了“清货”之外,更多的或许还是希望借此提高店铺的曝光量和权重。可京东指数现在抹去销售主体的方式,显然会让这个打算直接落空。
另一方面,既然是竞价购物,消费者就也得拼手速和运气才能拿到“最低价”。如果价格波动成为常态,反而可能会加大消费者的决策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就目前而言,京东指数的价格优势尚未完全体现。以小家电类目的“戴森HD16吹风机”为例,京东指数页面显示的最低价格为2819元,但在天猫的同款商品仅需2562元。
总而言之,对于京东而言,这或许是一次“向死而生”的冒险。一旦成功将有望打开下沉市场与高频消费的增量空间,若失败,则可能会加剧品牌调性模糊与利润流失的风险。
对于整个电商行业来说,京东这一尝试的价值,就在于有望验证这样一个命题,即在价格竞争进入深水区后,真正的护城河究竟是资本的厚度、技术的深度,还是生态的广度?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在京东与竞争对手的下一步落子中逐渐清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