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衡阳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内容搜索:
今天是:
服务中心地址:衡阳市湘江北路49号
报名咨询电话:0734—8222612
宁安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最新动态
2015年1月湖南省对外经济合作业务情况分析
加入时间:2015-03-10 13:45:52 访问量:829 来源:湖南省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我省境外投资企业突破1000家---2015年1月湖南省对外经济合作业务情况分析

      1月份,全省共计核准境外企业10家,合同投资总额8.46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8.2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65.2%和256.3%;实际投资额6953万美元,同比下降39.3%;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新签合同额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3%,完成营业额1.66亿美元,同比上升12.8%,派出劳务人员2463人,月末在外劳务人员7.42万人。

      一、境外投资

      1月份,全省共计核准境外企业10家,合同投资总额8.46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8.2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65.2%和256.3%;实际投资额6953万美元,同比下降39.3%;截至2015年1月底,我省经商务部门核准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累计合同投资额149.91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98.11亿美元,实际投资额61.43亿美元。

      二、对外承包工程

      1月份,全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5亿美元,同比上升21.0%;工程项下派出劳务人员161人,月末在外劳务人员8099人。

      三、对外劳务合作

      1月份,全省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1.0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13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09.3%和1.2%,外派劳务人员2463人,月末在外7.42万人。

      特点分析:

      1、对外投资迎来开门红,境外投资企业突破1000家。截止1月底,我省经商务部门核准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达1003家,首次突破1000家。目前我省境外投资企业已遍布全球五大洲8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亚洲为中心,辐射全球的跨国投资网络。

      2、简政放权效果明显,大项目显着增多。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企业办理境外投资许可的进程明显加快,“走出去”更为便捷,仅今年1月就有3个过亿的投资项目,分别是湖南新华联镍业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印尼新华联镍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额2.93亿美元,从事有色金属矿的开采和冶炼;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巴西设立的三一控股公司,投资额1.7亿美元,主要是在巴西建立南美地区的生产销售基地;湖南方盛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设立方盛(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国并购的平台。

      3、对外承包工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1月份完成营业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其中水电八局完成营业额7783万美元,占全省总额高达74.1%,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商务部公布的情况显示,我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从我省的情况来看,对外经济合作面临着“三大变化、三大机遇、三大挑战”,具体情况如下:

      一、三大变化

      1、政府角色职能的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致力于“简政放权”工作,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出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全面放开了对外投资的金额和行业限制,除极少数国别地区以及受限制行业外,其余的对外投资项目全部实行备案制,企业仅需提供境外投资备案表和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即可在三个工作日内办理境外投资许可证书,在方便了企业的同时也给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前置审批环节的精简,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的渠道减少,而“走出去”企业的经营主体和项目大多位于境外,事后监管难度较大,政府在难以掌握企业真实情况和需求的情况下,提供服务和管理的难度增大。政府部门需要尽快适应并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通过服务凝聚企业,对企业实施事后监管。

      2、政府支持方式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各类政府行政行为,以专项资金等方式,给予企业直接补贴或奖励,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随着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对外经济合作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对外援助项目的改革,调整了两优项目的招投标流程,增加了项目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转变了援外成套项目的经营理念,由原来单向的资金、技术、物资等直接援助方式向“项目+服务”的一体化模式转变,既帮助了受援国的经济建设,又保障了我国的基本利益。二是专项资金使用的变化,走出去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方向将逐步由企业转向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同时改变过去以输血为主的支持方式,注重加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杠杆,让有发展潜力和有实力的企业利用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如近期相继设立的金砖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

      3、中国“走出去”地位的变化。在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动能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推动全球化进程,为其注入新的关键动力。实际上,我国已经在经济规模、贸易规模、海外发展规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不断增长的海外投资和金融资产在更广泛领域和范围的配置正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走出去”将逐渐取代“引进来”,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党中央提出的“一路一带”规划正是对“走出去”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最好诠释。

      二、三大机遇

      2015年,我国将有望首度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走出去”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仅0.4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为1,指数=(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量)/(本国GDP/全球GDP)],发展空间潜力巨大。为此,我国政府为“走出去”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1、以开放促改革,“走出去”战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走出去”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对“走出去”项目和企业资质大幅松绑,为企业创造条件,企业“走出去”投资的自主性和市场化行为将明显增强。“一路一带”规划的提出,更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海外发展机遇。通过设立丝路基金,成立亚投行等方式,为“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以及金融合作等于互联互通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帮助和带动我国相关产业“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2、双边或多边自贸区的建设,带来的“走出去”机遇。目前,中国已经签订了12个自贸协定,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近期又先完成了中韩自贸区和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实质性谈判,并启动了中日韩自贸区的新一轮谈判,同时,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也在抓紧进行。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作为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在进一步促进双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和经贸发展的同时,也会大大便利对外直接投资,把双边或多边的投资合作带向更高的水平。

      3、世界经济复苏需要中国加大“走出去”。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不均衡并被风险所困”,将面临着出去维持低增长的“平庸时代”的威胁,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动力。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看,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欧盟地区国家存在进一步降低利率的可能,政府投资能力的不足和经济刺激手段的缺乏为我国企业在欧洲地区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和实施跨国并购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从新兴经济体看,基础设施的不足和产业的不完善为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转移富余产能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三大挑战

      1、新一轮货币战争带来的金融风险。2014年美国经济成功走出低谷,迎来复苏,美元随之大幅走强,与此同时的是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迎来大幅震荡,而随着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均存在贬值风险。特别是我省企业“走出去”重点的非洲、东盟等地区,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在新一轮货币战争中面临的金融风险极大,我省企业“走出去”经营收益难以保障,而随着美元的走强,人民币相对贬值,也间接造成了我企业“走出去”成本的增加。

      2、全球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明显提高。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各国政府都把创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而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积累不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不完全,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适应国际市场中规范的商业行为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对我国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3、中国企业“走出去”竞争成本较高。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在国际竞争中往往是以后来者的形象出现,在国际矿业投资中,优质资源往往已经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不得不参与竞争风险较大、品位不高的资源项目;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由于缺乏政府的统筹规划,在部分国家地区的部分项目竞标中,往往存在中国企业相互竞价的情况,间接抬高了我企业竞标成本;在一般性投资项目中,部分国家在不了解中国企业的情况下,往往设置较高的投资门槛,为我企业“走出去”设置各种障碍,提高了我企业 “走出去”的成本。